清华人文基础学科的恢复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人文 Author 10周岁生日快乐的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
1925年,
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
嗣后成立文学院,
迭经近百年变迁,
2012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
2022年,
人文学院迎来成立十周年。
十年间,
清华人文培养众多优秀学子,
走上工作岗位,
扎根祖国大地,
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回望历史,清华人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总结过往,人文学科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立足当下,正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那些关注学院成长的人文师者,又有着怎样的祝福与嘱托?日前,1957级校友、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在访谈中,解答了校友们关心的上述话题。
胡显章: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曾兼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传播系主任、美育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参与领导清华文科恢复建设工作
(访谈视频)
Q1:
怎样理解人文?怎样看待人文学院的宗旨?
顾名思义,人文学院的宗旨就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握人与社会发展规律,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服务。
Q2:
历史上的“清华人文”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传统、特点和风貌?
清华早期的办学者深知教育独立和学术独立是民族独立的重要前提和标志,努力将留美预备学校改造成立足于中国的独立大学,念念不忘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梁启超先生对留美清华学子强调:“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1925年清华建立国学研究院体现了清华学人对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高度责任感。同时,清华学人以博大的襟怀、开阔的视野,努力吸纳西方科学文明成果。国学院开拓的中西古今会通的范式,在老清华人文学科中得到普遍的传承发展,并产生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著名思想文化学者何兆武先生在论及清华学人的特色时说,“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有学者认为这是“清华学派”的特色。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清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充当了中西古今文化激荡交融的前沿阵地,形成了独特的兼融会通的学术传统,确立了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孕育了一批大师级的人才。此外,清华人继承了中国学人知行合一与笃行传统,加上比较多地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形成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实干精神。这些都体现了清华学人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追求。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前国学院四大导师雕塑
由此,归纳起来,自觉的家国情怀与天下责任、博大的襟怀与会通的学术范式、实干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学风应该是清华文科的基本特色,也可以说是清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色。同时,注重人的完全人格与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清华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清华人文传统的底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予以传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Q3:
学校恢复和发展文科的初衷、思路和目标是什么?又有什么特色?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即着手恢复和成立一些文科教学研究单位,如马列教研室、文史教研室还有音乐室等。
在(20世纪)80年代清华文科恢复发展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当时清华是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文科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十分单薄,学校确立的发展目标是“高水平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强势工科对文科发展有积极的一面,如注重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成效,讲求实干和团队协同,但也容易以工科的思维定势要求文科,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实学轻理论思维,重应用轻基础,而且容易用划一的硬指标进行评估,这会制约文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发展。第二个特点是,当时办文科主要以满足面上教学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三是,体现了注重应用和交叉的特色。
在(20世纪)90年代,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一个是1993年暑期干部会,明确了在2011年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同年底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清华文科全面恢复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再一个时间点是1997年暑期干部会,在王大中校长、贺美英书记支持下,我做了大会发言,不仅为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做了论述,而且强调了文科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全校上下应该就文科发展达成“三个认识一致”,即对文科在国家建设和清华实现总体目标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要取得一致;对清华文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目标包括文科的结构、规模和侧重点的认识要取得一致;对文科区别于理工科的特点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的认识要取得一致。
1997年秋季学期,王大中、贺美英等校领导先后14次到文科院系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为形成发展文科的共识奠定了基础;1998年寒假领导班子务虚会专题讨论文科建设,听取了我关于文科发展的方案。我提出文科要建设好“一个基础,四根柱子”的架构:“一个基础”,就是打好文史哲基础(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与遵循文科发展规律,转变“重应用,轻基础”倾向);同时要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建好“四根柱子”,包括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法律、新闻与传播,并且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有优势,支持高等教育学科,为育人和学校发展服务,在条件成熟时还要发展艺术学科。整体上要弘扬清华文科会通的传统,打好基础,进入主流,形成特色,加快发展。班子成员就建设一流的文科达成高度共识,清华文科恢复发展走上快车道。
当时一个可供参照的评估体系是《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1997年该杂志发布的中国大学1995年评估材料中,清华文科居122位,经过8年奋斗,在2005年我退休时,进到第8位。总体上清华文科进入主流,比较好地处理了基础与应用、主流与特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为后来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Q4:
清华人文基础学科的恢复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文科建设主要是“服务教学,突出应用”,还带有交叉特点,如1983年复建外语系,除了服务外语教学,还突出了科技英语;1985年复建中文系,就以创办科技编辑学和计算语言学起步的。到了1993年人文社科学院建院之初,明确“少而精、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理念,开始向教学与研究两个中心前进,但是,当时尚未明确一流文科的目标,师资力量、学术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1993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大会
1998年学校明确了“打好基础,突出应用,注意交叉,进入主流,形成特色,建设一流文科”的目标。其中明确“打好基础,进入主流”对于人文基础学科当然也对整个文科都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它确立了人文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关于“进入主流”有三层意思:一是,按照文科发展规律来发展文科,进入全国文科的主流。包括强化文史哲基础学科,防止急功近利,注重厚积薄发;二是,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表明主流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在入主流的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特色去影响主流,不是被动地跟着他人后面跑;三是,主流不仅仅理解为学术形态,还包含思想意识形态。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范敬宜为学院确立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院方针,这里面向主流,不仅表明学术形态要进入主流,还包括以主流价值观为主流需求服务。今年中文系毕业生次仁拉姆要回西藏工作,她说,清华教育我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现在我回到西藏工作就是入主流了,西藏就是我的舞台,为民服务就是我的事业。
Q5:
您认为要做好人文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什么是最重要的?
同时,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今面对加速行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急剧演化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的冲突空前尖锐,充满不确定性、高风险的挑战。我们一方面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十分珍惜和弘扬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应该懂得传统如同人的基因,必须惟时适变。例如,我们有非常宝贵的“行胜于言”的校风,需要恒久传承,但是,在行动风格上光是有“行胜于言”的校风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给予“人文日新”校箴同样的位势,关注修身养德,注重革故鼎新。在我们坚守家国情怀、天下责任的同时,应该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人的灵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中华人文学者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为了发展,还应该培育建设性的批判思维,时刻与有悖社会良知的错误与偏见划清界限,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守真理。为维护人间正道,努力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学会系统、整体、全面、辩证地观察与处理问题,不让局部真实和非理性情绪牵着鼻子走。
Q6:
您认为“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同时,论及人文学科重视“人”,这个人应该是社会的人,群体的人,构成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实施国家治理体系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的发展。当今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张国刚教授曾经对我国古代家国兴衰的历史做过系统的剖析,他认为:“长期不间断的历史书写,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对历史的重视和坚持,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是科学历史观的培育,这应该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所在。
一般论及“人文”离不开情感,对于处于文化高地的大学人,应该有更多的理性思维,特别是哲学思维。由于哲学对人的文化行为具有价值规范和思维导向的功能,欲使文化行为具有高度自觉的意识并沿着理性方向前行,必须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家贺麟说:哲学是一种学养,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一种信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他提出了人生境界说,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指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指的理论思维就是哲学思维。当前,中国正在加速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处在文化高地的大学人特别是人文学院的师生应该努力提高哲学自觉和哲学境界,因为无论坚持真理、发现科学规律,还是提高人生境界,都离不开哲学思维。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应当是人文学者活的灵魂,提高哲学自觉是提高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为提高大学人和全民族人文素养特别是哲学素养而不懈努力,是人文学者的天职。
Q7:
您对有志于投身人文学科的年轻学子有怎样的嘱托、祝福或期待?
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做一个身心健康,有人文情怀,有创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新人。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国情。要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Q8:
您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祝福?
清华大学要实现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人文学院应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发挥开拓引领作用,为创建新形态文明做出贡献,在清华新百年历史上,能够留下鲜明的卓越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和人文大家的印迹!
胡显章老师寄语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
推荐阅读
2022年第178期
来源 | 清华人文微信公众号